平日上班時間 08:00~17:00

前瞻不能只是形容詞

2017年5月22日 22:20

在五月納稅熱季,想到過去一年台灣經濟的茫然,再看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條例」,感到格外諷刺與感傷。

對政府而言,因兩岸關係失衡及內部撕裂影響,GDP四要素中,現階段唯一能掌握的是政府支出,基礎建設好像是不得已的選項。川普在選前選後,都也曾喊出要進行基礎建設,但是如果川普推出的基礎建設是鋪設電報電桿的網路,一定會被嘲笑落伍過時,毫無前瞻性。

個人並不反對基礎建設,去年520之前,我就曾撰文「新內閣要有柯賓思維」,提到英國工黨黨魁J. Corbyn主張「人民數量寬鬆」(People’s QE),由央行以購買債券方式,對公共建設或長期性投資提供流動性。然而也因此基礎建設的選擇就非常重要,債留子孫並非罪惡,但同時也要留給子孫生財償債的能力。

政府的基礎建設計畫用了「前瞻」二字,不知只是形容詞?還是指計畫的擬定經過「前瞻研究」? Foresight(前瞻)是一專門的課題,用於科技研究已久,相信不少部會,尤其是國發會,應該都熟知此一方法。

依據歐盟Foresight for Region Development Network(FOREN),對「前瞻」 的內涵及定義,包括「系統性推測長期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求」、「廣邀各方討論分析」、「闡釋並引導策略性願景以達成對願景的承諾」等,可以看出前瞻是視野很高的觀念,要系統性、結構性來了解未來國家的需求,配合策略性願景,推出相應的配合建設措施。

如嫌學術性的說法高調,也可暫且僅用形容詞來看待「前瞻」,那至少也要先說明對未來的社會(例如:2025年)有何種期待與想像,再尋求方案。例如:未來如果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又盛行共乘共享,人民用車不必擁車。在此未來世界,停車位的需求銳減,就不必再考慮停車位的獎勵設置,而基礎建設也就不必擴建停車場了。

上個月,國外媒體有一篇關於DeLaRue公司轉型的報導,德拉魯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印鈔公司,承印全球140國的紙幣,雖然每年印鈔營收仍以3~4%成長,但公司看到「未來的世界」現金使用可能減少,對各種交易安全的需求可能增加,在進行前瞻性的研究後,除強化本業的技術外,開始進行其他防偽技術的精進,尤其是安全認證、生物辨識方面,以配合數位經濟時代來臨。在前瞻策略下,德拉魯公司已成功承接40餘國護照的印製,不僅將駕照、社會安全證件與護照資料併入同一IC,而且整合服務,提供驗證、通關等軟硬體,甚至許多名牌精品的防偽也委託該公司。這就是運用「前瞻」的具體事例,而不是只把前瞻當作形容詞。

回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目前的規劃涵蓋軌道運輸、水環境、城鄉建設、綠能建設及數位建設,在8824億預算中,軌道運輸幾占其半,至於綠能及數位建設則分不到8%。

姑不論預算分配有無藍綠之分,但既然是「前瞻」,應該像日本的 i-Japan、新加坡的Smart nation 2025、沙烏地阿拉伯的Vision 2030等規劃,先來勾繪未來社會的願景。但是綜觀我們的整體計畫,看不出對未來國家有何描述與憧憬;至於建設的細項,除金額微小的綠能、數位部分項目外,仍是依循傳統築路架橋的硬體思維,卻又欠缺足夠的自償性,不但沒有前瞻,也未留給子孫償債的能力。公車與輕軌孰先?有無可行性評估?都可以辯論,但前提是要先確立國家未來遠景是啥?前瞻需要何在?

前兩天與兩位年輕朋友閒聊,我即興發問,如果採取前瞻方法,兩位會提出何種方案?一說,未來是清潔能源社會,所以應該連續三年高額補助購買電動機車,並宣布三年後再分三年逐步淘汰傳統機車。另一位則建議,未來是無現金社會,應全面補助商家電子支付的POS機安裝,不但可提升經濟活動,還可掌握資金流向,充裕政府稅收。

這兩項建議雖然不是完美的創意,但至少勾繪了未來的景象,再據以提出建言,比政府現在的版本要「前瞻」許多。面對當前情勢,考量台灣特殊因素,政府甚至還要告訴民眾,對國家定位前瞻的看法,是要統一?要獨立?要捍衛中華民國?還是要併入美日?講清楚後再來談前瞻建設!沒有對未來的願景,就不必假前瞻之名一再凌遲納稅人。

新聞出處:本文刊載於2017.05.21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