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上班時間 08:00~17:00

103響禮炮的背後

2015年11月24日 02:05

State visit國是訪問,依照國際禮儀會施放21響禮炮,是對來訪友邦元首最高的禮遇,但上月十九日習近平訪問倫敦,英方居然施出103響禮炮;而且倫敦街頭也出現巨幅跑馬燈,醒目的大字:「Nihao, Jinping 近平,你好」,中英文交疊出現。事後新華社發自倫敦的英文新聞解釋,通常確是21響禮炮,但這次因在皇家所屬Green Park施放,故須外加20響。而同時炮兵連也在皇家財產的倫敦塔內擊放禮炮,故同樣也要21加20響,此外另以倫敦城名義再發21響,所以合計是103響。

上述欲蓋彌彰式的說明,不禁令人想起英國首相邱吉爾當年所說:大英帝國國勢正在褪色,所以英國要與強大的國家站在一起。當然那時是針對英美間的Special relationship而說,甚至邱吉爾還曾因此對戴高樂放話:每次我要在羅斯福與你之間做選擇時,我總是選擇羅斯福。從歷史發展來看,英國應該是講究國際現實的國家,殖民主義時代如此,冷戰前後亦復如此,所以上月的103響禮炮,應該顯示在2015年時,英國的選擇已不再僅是羅斯福,這也說明在年初亞投行倡議提出時,為何英國是西方國家中率先表態支持中國的背景理由。

近二年來,英文字典中增加兩個有趣的新字,Grexit以及Brexit,前者指希臘脫離歐盟,後者則用以形容英國退出歐盟。希臘因採歐元無法有獨立的貨幣政策,又不滿歐盟在援助時附加許多條件,萌生離意猶有可說。但英國自始使用英鎊,歐盟也待之不薄,為何也作態要退出歐盟,令人不解。據歐洲媒體分析,英國的如意算盤是Brexit後,可擺脫歐盟規定的拘束,但卻仍保持英國在單一市場中的待遇,又不必負擔歐盟的預算,且可制定本身的移民政策。這真是叫如意算盤,因為單就預算分攤這一議題而言,挪威/瑞士都不是歐盟會員國,但長久以來均仍以約九折的標準支應分擔歐盟預算。此外不受歐盟法規規範卻可自由進入歐洲市場,在情理上恐怕也當然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本年大選勝利後,推出2017年將舉行公投決定是否退出歐盟的提議。與希臘紓困公投類似,是認為民粹的族群意識可用?還是一種規避決策的卸責作為?公投是直接民主,表面上最符合民意,但對性質涉及國家重大利益且具高度專業的事項,甚至配套措施的細密規畫的有無可能左右公投的結果時,如2017年英國真讓民眾來決定是否續留歐盟,不僅對民眾不公允,而且恐怕會是希臘七月公投鬧劇的加強版。

由英國近年來政策取向的軌跡觀察,再回到上月103響禮炮的現場,可以看出英國對國際社會實力消長的拿捏。也必須肯定英國對國際現實主義(Realism)精髓的掌握,台灣是否能從中學習到如何至少在經濟面上確保自身安全與存續,並理性強化自身利益,應是重要課題。

以人民幣業務為例,考慮兩岸雙邊貿易的數量、地理關係以及持有的人民幣資產,台灣不應在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競爭中缺席。去年初倫敦金融市市長Fiona Woolf來訪,曾試探與台灣在人民幣業務合作的可行性,彼時相當重視台灣角色;本年我方金管會造訪倫敦,也曾提到雙方競爭又合作的機會。然而上月習近平進行國是訪問時,在英方預期SDR納入人民幣的氣氛下,中國人民銀行已成功在英發行五十億債券,而且擴大貨幣互換(swap)為3500億人民幣及350億英鎊,致使我國在離岸中心競逐上已屬落後態勢,相當可惜。台灣雖然沒有必要如英國為兩兆台幣的商業合約汲汲營營,但也沒必要拒絕服貿、貨貿而影響其他FTA簽訂,甚至融入國際經貿體系的機會,更沒必要刻意挑釁攖鋒進而自陷噬臍莫及的境地。

兩岸在2009年曾有「兩岸金融合作協議」,當年十一月金管會即完成銀行、保險、證券三項監理MOU,奠定兩岸金融交流的基礎,雖然央行的貨幣清算協議亦已於2012年完成,但2009年協議中的回流機制以及我在行政院任內所要求的貨幣互換機制,亦應及早完成,以免瞠乎倫敦之後,錯失躋身RMB離岸中心的機會。

台灣沒有103響禮炮的風光,但不能不警覺103響禮炮背後的意義。

新聞出處:本文刊載於2015.11.15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