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信封和三個錦囊
2015年7月15日 18:43近日政壇上的紛紛擾擾,讓我想起四十餘年前冷戰期間的一則老笑話。蘇聯的總書記赫魯雪夫下台,權力移交予布里茲涅夫,赫魯雪夫於交待完重要政務後,取出三個信封,表示在發生重大問題或困難時可拆讀參考,必有幫助。半年後,布里茲涅夫遭遇不少批評,依囑開閱第一個信封,字條上寫著「責怪前任」,布氏立即照辦,果然解除不少外來的壓力;一段時間後又有問題發生,不知如何解決,拆讀第二個信封的指示:「責怪老美」,布氏就隨即發表一篇譴責美帝的聲明,輿情都轉而指責美國,賤招再度奏效。其後又碰到棘手的事,布氏在苦無對策之餘,乃拆閱第三個信封,內容是:「準備三個信封」。
多年來,這個冷戰笑話已多次改版:場景放到白宮,第二個信封內容變成「責怪工會」或是「推給民主黨(共和黨)」;鏡頭轉到IT產業,第二個信封的提示是「責怪電腦設備」;而在一般工商界管理課程上,第二個信封多半是「怪同事」或「推給老闆討厭的主管」,至於沒有改變的是第一、第三個信封。不變的是「責怪前任」(blame predecessor),以及「準備走路」(Prepare three envelopes)。
在銀行界如有新任分行經理接手,常見的是上任不久就會列報一堆逾期放款(或呆帳),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和前任劃清界限的做法,當下也許出現虧損,不過總行都能諒解,其後數年因無逾放拖累,就可以繳出幾年的好成績。否則接任後不立即提報逾放,以後漸漸浮現,責任均由後任承擔,業績也會始終不振。銀行界這種常見的現象,在其他行業也不罕見,不過重點是必須有不良資產、逾期授信。換言之,推給前任中外皆有,前提是要有具體的不當不法事蹟,不可憑空捏造,亦不可附會羅織。如果前任真有許多紕漏、爛攤子,繼任者也不宜只是隱瞞真象,遮掩不語。
赫魯雪夫交給布里茲涅夫的三個信封,是期許後者在推動本身的政策遭受挫折時,用以應急。所以另一個前提是繼任者要有自己的建設藍圖,而不是以指責前任為施政重點,甚至放下正常事務徒事抹黑。
赫魯雪夫當年是被布里茲涅夫主導政變所推翻,所以三個信封的說法,當然只是笑話;但如果當年是政權和平轉移,為維持路線一致,說不定赫魯雪夫真會留下三個信封,指導後進。
去年九合一選舉後,部分城市易幟,不時報出一些清算前朝的傳聞,尤其在台北市更是媒體頭條。日前郝前市長不再溫良恭儉讓,跳出來指責現任市府本身毫無建樹,只會抹黑鬥爭。顯然去年底成立的移交小組,郝市府忘了交付三個信封, 內容應該分別是「提出自己的規畫」、「不要只是拆拆拆」、以及「不要只怪別人」,還是柯市長是從別處拿到赫魯雪夫的三個信封了呢?
突然想起三國時代諸葛亮為劉備入東吳娶親,交付趙子龍的三個錦囊,囑於危急時打開依計行事,分析三張字條的內容,無非是1.尋求奧援「求見喬國老」、2.製造危機意識「假稱曹操興兵」、3.誠實面對「實話實說,請孫夫人出馬」,這三個錦囊倒是可以給柯市長參考,也可以給任何政治人物參考。
新聞出處:本文刊載於2015.07.14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