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銀行皮繃緊
2015年5月26日 18:47由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初我在金融界的數場演講,由於觸及數位浪潮,在結論中都提到銀行傳統的優勢漸受侵蝕,一些傳統上專屬銀行的業務,例如:支付與匯款已有異業開始挑戰,目前國內銀行業還享有一項重要優勢,就是法規優勢,也就是主管機關及金融法規尚保障銀行對某特定業務的專營,但一旦歐美、日本逐漸容許異業踏入,就是銀行危機的開始,因此銀行應利用此一法律假期傘,儘快自行調適,我還曾提出大小S對策,就是高層要調整strategy,基層要強化skill(資訊作業的技能)。
三十年前美國金融巨擘花旗銀行董事長John Reed曾有一段名言:Banks are just bits and bytes.(銀行不過就是資訊管理)。三十年後全美第一大銀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董事長Jamie Dimon於本年4/9股東會時表示:矽谷來了,當地數以百計的新創事業,挾其頭腦與資金正在研發取代傳統銀行業的方案。隔日媒體以「矽谷正吞食華爾街的午餐」為標題(Silicon Valley startups are coming to eat Wall Street's lunch),令人印象深刻,對照我一年多前的示警,矽谷吞食的只有銀行界的午餐嗎?還是連晚餐也要一併端走?
銀行界如果「客戶關係管理」落實,當會發現其客戶臨櫃辦理的頻率或次數在減少,由年齡結構中也可看出,年輕的族群尤其顯著。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是全球化的開始,也是群眾參與各項事務的觸媒,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於焉誕生。同在1989年,英國李伯恩(Berners Lee)發表WWW使Internet成為人人可親的工具,因此目前35歲以下的族群,對傳統金融手法的興趣,當然遠不及網路金融所提供的服務,甚至愈是去中介(Disintermediation)愈能吸引其注意。
Dimon所擔憂的矽谷新創事業,其實已有一稱呼:Fin Tech(或fintech),雖無法定定義,但一般的了解是「以科技使金融運作更有效率的行業」。尤其去年年底線上貸款業者Lending Club在紐約證交所上市,造成轟動,證明Dimon的警語不是空穴來風。Lending Club的董事會中網羅美國前財長Summers、大摩董事長Mack等,可見其商業模式已獲專業人士肯定;上市初日,股價跳升六成,使其90億市值可躋身美國前二十大銀行之列,也可看出投資人的認同。
類似Lending Club已上市的fintech數量漸增,而以其為標竿而躍躍欲試者更多,據Angel List統計,新創事業中屬於Fintech類的已超過四千家,而各方資金被吸引投入者,去年也超過120億美元。各國對金融行業一向予以高度的監理,銀行從業人員也因而對本身有高度的期許,甚至被外人認為自視甚高。但在這些Fintech的眼中,銀行業的業務,除最核心的存款業務外,其他都不難介入。授信業務因歐美、中國、日本peer-to-peer lending拓展,至少在個人信貸方面,Fintech已展現其低成本經營的實力。另在支付業務方面,由於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三方支付早已跑在法令之前,雖然業者多非單純的「代收代付」而已介入類存款的小額儲值,但也壯大至各國金融主管機關已不得不承認其存在的價值。至於匯款業務,雖然我國銀行法第29條仍認為是銀行專屬業務,然而在其他先進國家,這早已是異業通行無阻的舞台。銀行除在商業通匯還有優勢外,其他匯款已因速度與收費因素,競爭力大幅褪色。至於中國的餘額寶及美國機器人理財顧問(Robo advisor)的發展,也都宣示銀行業並非不可取代。
誠如我這兩年來演講中所提示,與Fintech相比,銀行最大優勢已不是其對專屬業務的精緻與精熟,而是主管機關與法令的保障,在行動科技與資訊技術的加持下,更證明J. Reed的遠見:銀行業務有很大一部份只是bits and bytes。所以如果在歐美國家,某些傳統的銀行業務,因Fintech能以更低價格、更有效率的加入競爭,加以人口中採用線上交易/網路銀行的客戶增加,監理法令如順勢轉向,反而可能是銀行最大的風險,J. Dimon的警語只是證明曾主委想開放純網銀的正確性。傳統銀行皮要繃緊了!
新聞出處:本文刊載於2015.05.26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