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看能源
2015年5月7日 18:41國外友人電郵傳來一句話:Everyone wants to go to Heaven, but nobody wants to die.這位朋友是看到上個月「綠電認購冷,三人僅有一人願意」的報導有感而發。其實只要看去年七月迄今,全國綠電認購累計約僅500萬度(其中日月光就佔310萬度),有此報導也不意外。在二月時我曾發表「來刷一條發電廠」一文,談的是能源政策的再檢討,承不少網站轉載,自覺對該文中建議以「適價、清潔、穩定、安全」來重新審視「能源政策綱領」,有進一步詮釋之必要。
就在國內「反核」「廢核」「減核」的口號聲中,西半球的歐洲傳出單一能源市場(single energy market)的呼聲。2/24農曆年後第一天上班日,歐盟執委會主導能源政策的副主席Maros Sefcovic,對媒體宣布「能源同盟」(energy union)的政策,這應該是繼1951年歐洲成立煤鐵同盟,再發展為關稅同盟、歐洲共同市場、單一貨幣後,最具企圖心與話題性的舉動,尤其是在歐盟頻傳解體危機時,此一宣示頗能振奮士氣又能針對實際問題的需要。Sefcovic在聲明中表示,能源同盟將聯結28會員國的電力基礎設施、促進立法降低各國成本,提振經濟發展;並將致力預防能源短缺,分散來源,並統一歐洲進口能源的談判口徑。當然推動電網擴張及再生能源的投資也是重要任務之一,最終目標是要在2020及2030達成減碳承諾,並在2030年減少30%的能源使用。
對於「能源同盟」的宣示,雖然政治觀察家解讀是歐盟試圖在能源議題上避免俄國的威脅與勒索,但在戰略上減低或擺脫對特定來源的倚賴,也不失為一招漂亮的佈局;何況從經濟觀點,西歐媒體認為瓶中仍有「新酒」(new wine):包括禁止各國為低於成本的補貼、串連跨國電網,解決部分會員國「能源孤島」的窘境等,頗受肯定。
歐洲能源的單一市場能否成功,涉及每年4,000億歐元的商機以及俄國的反應,成敗未卜;但其戰略性的思維對台灣的啟示,除了非核要有配套外,也要審視所屬政經地理環境,本身是否能源孤島?有何天然資源?有無鄰近電網可為奧援?在國際能源市場的議價能力如何?對電價只跌不漲的期待是否合理?
三年前民間對電價回復市場機制(漲價)非常猶豫,但觀察現在主張非核、減核或減碳人士的言論,應該已有共識:在台灣低電價已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全球能源成本下跌,反而是調整油電價格上升的契機,並在此「適價」的基礎上,尋求最佳能源來源的組合,進而補貼再生能源,才是正確方向。經濟部在此時機,以使人民有感為名,降低電價,倒是舉世罕見。為完成全球乃至國家的減碳目標,清潔能源當然是優先的選擇,但如果兼顧「走向非核家園」,就只能考慮天然氣及renewable(再生能源)。我國自「再生能源條例」立法以來,社會焦點多放在陽光/風力,事實上風力設施不論是岸上或離岸都有對環境影響的因素;而太陽能因近幾年成本快速下降,加以材料科學進步(見「來刷一條發電廠」一文),前景轉為光明,惟成為穩定的基載仍嫌不足,因此國際上也紛紛嘗試其他「另類」的方式,尤其是海洋國家,利用溫差、潮差、藻類發電的嘗試都在進行。本年二月底澳洲西岸已進行達十六年的CETO計畫(取名自希臘海怪)展示其研究成果,主要是利用南緯40至50度的風浪,帶動巨型浮筒上下,施壓海水進入管線驅動渦輪發電;此外利用同一壓力可進行逆滲透去鹽,以及鹽濃差滲透發電,簡單言之,以海水淡化取得可用水,又以海水與淡水的鹽濃度差產生電,一舉兩得。其實類似研究,我國科技部(國科會)也在進行,只是某些技術還待突破,澳洲在農曆年後傳來的喜訊,似乎也值得我方研究人員取經借鏡。
歐盟、澳洲在農曆年後(二月下旬)的宣示,不是拜年,而是提醒。人類如果可以不要核能,又能減碳,享受穩定、清潔的電力,當然是理想境界;但其中如何以適當電價節能省電,又能補貼技術成熟的再生能源,兼可維持供電的品質與環境保護,就需要口號以外的共識與行動,歐盟及澳洲務實、踏實的路線,值得借鏡參考。
新聞出處:本文刊載於2015.04.14工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