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人傻」未必不理性
2015年5月7日 18:39農曆春節期間,報端披露大批大陸觀光客湧進日本,搶購馬桶蓋(抗菌、可沖洗、座圈又能瞬間加熱)的新聞,引起大陸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注意,其海外版於年後專文批評,認為中國人「拯救」了世界經濟,但卻詆毀了自己,這種風潮讓「空洞無止盡的消費」遮掩「教養的匱乏」,以致外國人說中國「錢多人傻」。
官媒是重要的風向球,針對另一種搶購對象「多功能電子鍋」,大陸央視更煞有介事選購二只分別是陸製與日製的電子鍋進行比對測試,並隨機選出十位廚藝熟練的居民做blind test,結果在營養指標上不分上下,在口感上反而是陸製電子鍋勝出。
其實早在本世紀初大陸消費者及遊客展現驚人購買力時,歐美學者就著書立說研究此種新消費態樣,最有名的當推「名牌崇拜:亞洲愛戀奢侈品內情」(The Cult of the Luxury Brand),其他尚有Luxury China: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Potential、Elite China: Luxury Consumer Behavior in China,但談的都是名牌奢侈品,結論也暗示亞洲人自信心不足,須藉名牌肯定本身的社經地位。十年以降,從爭購奢侈品到搶購日用品,當年這些研究人員恐怕會見獵心喜,再行大肆分析一番。
一年前在課堂上,我提出「擁有四兆美元外匯存底的國家,應不應該驕傲?」的課題,同學顯示高度的興趣,研究所內的大陸交換生也興致勃勃參與討論。中國大陸自1978年宣示改革開放後,雖然是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衣,但已踏上資本主義的腳步,三十年來因持續貿易出超,外資前仆後繼,外匯存底一路攀升,在2014年上半年曾突破四兆美元,民眾炫富行為明顯,尤其表現在國外旅遊的大手筆購物上。同學的研究也指出,一個國家上下一片努力,承擔土地、環境、勞工的低成本,生產外銷,透過貿易順差累積,賺到四兆美元,結果多數還是存放在美國金融機構或是購買美國公債,簡化的說法是,卅年的努力換到美國印的鈔票及債票,看來有點諷刺。但這也是美國因1944年布列登森林協議樹立美元為國際準備貨幣而擁有的優勢,而從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後的舉措看來,人民銀行「有為者亦若是」的企圖心明顯,從而去年在博鰲論壇宣布人民幣在中期成為國際準備貨幣的規劃,自然也不足為奇。
本月初,柴靜發表「穹頂之下」紀錄片的霧霾調查,其實也是卅年來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之一,相信其中投注無數的人力、資金、社會、環境的成本,如果只換到四兆的美國鈔票及債票,值得再省思!
相對的,民眾早期爭購奢侈品,近來搶購日用品,以及在海外炫富豪侈的行徑,到手的不論是名錶、名牌包、時尚服裝或是電子鍋、馬桶蓋、電動牙刷乃至奶粉,畢竟對消費者言都是以外匯換到實實在在的東西,雖然可能如人民日報所說「透露消費者的價值取向與生活觀」、「累積大筆財富,個人素質及精神信仰卻跟不上」,但是比起以外匯換「紙張」似乎更有理性,也更符合國際貿易比較利益的理論。
「錢多人傻」固然是沈重的呼籲,但是為什麼經過幾十年持續的貿易順差,而貨幣僅偶有小幅升值?其中有無匯率操縱或國家補貼的問題?放任常年貿易順差、匯率卻紋風不動,從而累積鉅額外匯存底是不是理性行為?也值各國外匯業務主管機關深思。
「錢多人傻」指的是大眾,還情有可原;如果「錢多人傻」指的是國家,恐怕就很麻煩。
新聞出處:本文刊載於2015.03.24經濟日報